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水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还有一首:“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这两首歌一首唱给母亲,一首唱给父亲。都体现了儿女对父母之爱的依赖和父母对孩子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父母之恩比山高,比海深。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马克思说:“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情感更为神圣呢。”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懂得感恩父母,你就会体会家庭幸福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是的,“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是我们一切感恩的基础。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父母,既是一种血缘情感的连接和爱心的延续,不忘父母恩情所产生的一种亏欠心理,又是道义上对抚养自己、帮助自己的父母的一种感激,一种健康心态和性格的表现。中国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中强调“孝”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基于孝的报恩之根本宗旨。换句话说,孝的核心意义在于报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开宗明义》,对个人来说,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是父母双亲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抚育了我们成长,给了我们立足天下的健全之躯。
记得在南京7·31空难中,飞机上的乘客几乎全部丧生,然而有一个叫丹妮的女孩却奇迹般的活着!原来,在飞机失事时候,丹妮的父母把孩子紧紧的搂在怀里,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乱石异物和扑面的 烈焰,是父母的死换来了小丹妮的生命!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母亲为了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的安全,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她把孩子搂在怀里,双膝跪地,身子前倾,双手着地支撑身体,成匍匐姿势,这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死亡姿势。
有一位父亲为了养家,为了给儿子铺就人生之路,他常年在外砖窑出苦力,一年365天能在家与妻儿相聚的时间没有10天,睡不上一次足觉,穿不上一件好衣,吃不上一顿好饭,每天都要干十七、八个小时,一人干两三人的活。当他得知儿子考上重点高中时,他激动地流泪。他还要拼命地干,为挣钱给儿子上大学,还要给儿子买房子、结婚。他想到的是尽父亲之责,从未想到自己已身患多种疾病!
再看看,新宿中花园小区内那些为疼儿女,帮儿女带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上高中的爷爷奶奶们。尤其是那些老奶奶,最大的已近八十岁,最年轻的也六十多岁,很多人腿脚已不灵便,甚至腿已变型、经常疼痛。但她们为了照顾好孙辈们的生活起居,不顾劳累买菜做饭,起早抹黑,自己省吃俭用,吃孙辈剩菜剩饭、嘴头子,上心上意做可口的饭菜给孙辈们吃。早上5点起来吃饭,叫醒孙辈们,除了买菜做饭、洗衣,剩下时间没有娱乐、没有相伴,孤寂苦熬时间,从无怒言。这些老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还要为儿女带孩子。任何一个有良知儿女、孙辈,难道不感恩她们吗?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生命来源于我们的父母,是父母让我们领略到人间独有的温情和生命卓越的智慧。重生敬本,反哺报恩。对于父母养育之恩,何以为报? 孟子曰:“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我们要学会、懂得和实践感恩。孔子曾批评宰我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非常辛苦的,一般而言,到了3岁的时候还不能完全离开父母的怀抱。因此,孔子所强调的所谓“三年之丧”,实际上是一个人对父母之恩的真切表达。感恩父母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父母的恩情是子女们无法回报的,更是不能等量回报的。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之源。《诗经·谷风之什·蓼莪》中亦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里流露无佘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实乃涤荡心弦,感人肺腑。南朝梁武帝萧衍孝慈恭俭,博学多才,他幼年丧母,成年后丧父。做了皇帝后,他不忍独自享受荣华富贵,日夜感叹想尽孝心而父母已经过世。于是特意在钟山下建了爱敬寺,在清溪边建了大智度寺,以追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后人称赞梁武帝的感恩父母的孝行说:思恭双亲无息时,吟诗作赋示追思。筑宮相望行亲祭,孝感臣民天下治。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的三子,公元前180年即帝位。他仁孝之名,闻名天下。《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也是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佳话。汉文帝身为一国皇帝,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薄太后病卧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他的孝行感天动地。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没享过福,他当上皇帝时,父母已经过世。《思亲歌》一诗就是他看到慈乌乳雏触景生情而写。联想到自己早年身世,联想到父母受的苦遭的难,无以感恩父母,朱元璋由衷的发出了:…… 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亲,唏嘘梦寐心不泯,人不如乌将何伸的感叹。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故事,更是代代相传的孝文化的历史印记。《三字经》中引用举例启蒙以学,让感恩父母从孩童做起。
感恩父母就应该做到承担对自己父母的责任。责任,是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个人必须承担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是指子女对父母承担应当履行的义务,是一种亲情责任。对自己父母负责,是一个人起码和基本的道德责任。这种责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归根到底来源于亲情之“爱”的连接和互动。子女对父母的爱而自然衍生的责任,是一种一生都不可改变的亲情责任。“尊敬”是基于“爱”,因此我们常说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就是感恩父母的实际行动,就是子女对父母尽孝尽到责任。社会上很多孝子、孝女、孝媳、孝婿的事迹感人之深,广为流传,他们的行为受到世人的尊崇和赞扬。
翻开中华民族文化史册,“孝”如同一根丛贯线,绵延数千年。甚至在甲骨文中就有孝的会意字,由儿子牵着老人手行走,意思是人老了,行动困难应由子女扶持。而今在康颐孝德园内,你可亲眼目睹这一感恩父母的孝行。已经60岁的蔡万忠,每天早晨都要从家里赶来牵着年已84岁的老父亲走上半个小时;你也会常见邵军兄妹推着母亲在园内赏玩;陆敬彬悉心服侍岳母赵有兰,真比亲生儿子还孝顺。《新二十四孝》中的感人事迹读之让人泪下。如河南许昌张尚昀〈背母求学〉;台湾台南市丁祖伋〈花布抱母〉;割肝救父的潘健;重庆万州区的李传梅〈爱夫及母〉,李传梅对又聋又哑的婆婆不离不弃,她有一句很朴实的名言:“如果你真心爱自己的丈夫,那你就要真心爱他的家人。”她打工时也将婆婆背在身上。
“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是我们对父母的孝顺无从回报之时。其实感恩父母,也许不是给他们用不完的钱,享受最好的生活,而是更多希望子女能陪伴、笑颜以待。翟秋白的《哭母诗》这样倾诉:“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饥寒此时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陈去疾的《西上慈母坟》更是对母亲深深的追思:“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洒空重泪,不见丁宁嘱早归。”能够享受父母的爱,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其实,我们面对最敬爱的父母,完全可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一份感恩,一份尊敬,一份关爱传递给他们。尽管我们不能给父母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我们也绝不能让父母在孤寂失落中生活。我们可以做到,天热了给父母买个电风扇,天冷了给节俭惯了的父母添件御寒的衣服,父母病了,我们可以尽力医治 ,守候在父母身旁,很多细小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到,不要等一切都来不及时再去懊悔自责!
但是,由于近二三十年来,受“一切向钱看”的拜金思潮严重影响,一些人亲情淡薄了,感恩父母的亲情意识没有了。对自己年迈的父母不闻不问,甚至污辱打骂,致使有的老年人虽儿女满堂,自己却晚景凄惨,居无定所,食无定给。有的不孝子媳甚至连政府给老年人的一点养老金也据为己有,不给父母用!这些人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良知,根本谈不上还有感恩父母之心,真乃猪狗不如。正如肖波先生说的:“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是丧失了良知、丧失了人性的人,是不可能有敬忠信勇这样美德的,是不可能爱人民、爱祖国的,因而也不可能为国立功的”。
感恩父母,对于已婚的男女来说,自然是感恩双方的父母。现实是不少人只感恩自己的父母,而对公婆、岳父母则不怎么孝敬了。尤其是不少儿媳过门后,逢年过节想到的是娘家的父母,官一份私一份送钱送物给父母,而对公婆却嫌弃,成天叫嚷公婆没给她们创下多少家产,没有给她和孙辈多少钱等等。公婆年纪大了,找各种借口不愿为其养老,甚至连家门不让进,这样的例子随处可检。由此与丈夫经常吵闹,还口口声声说自己如何爱自己的丈夫,岂不知这种自私冷酷的不孝行径,怎能让丈夫心安。一个婚后的女人,如果真正爱自己的男人,就要同样以感恩之心去感恩公婆!没有公婆哪有你所要的成功男人,那种不孝敬公婆,不知感恩公婆的女人,根本谈不上真正爱自己的丈夫的。同理,一个不感恩岳父母的男人,也根本谈不上爱自己的妻子的。推及向上,当然还包括祖父母、岳祖父母了。不懂感恩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其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他在家庭中生根发芽,则夫妻和睦,代际融融,它在社会上生根发芽,则社会安定、欣欣向荣。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父母的恩情子女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
汉朝大梁韩伯愈深情地写道:体念母亲情到枕,母捶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伟人毛泽东的《祭母灵联》一幅是: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另一幅是: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而伟人毛泽东的祭母文,更是写得情真意切,诚挚感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实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感恩父母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你的一颗真诚的报恩之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