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孝德大讲堂 - 德之本


德之本
原创:宿城孝文化 阅读次数:2715 日期:2016-05-30

德 之 本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髓就在于“道德”二字。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的内在、情感、信念和坚守。早在周朝就有了“德”和“孝”的伦理观,作为当时礼乐文明的核心理念。道德,现在是一个词,古代首先是“道”然后才是“德”。

一、古今论道

什么是“道”?《周易》中说:“一阴一阳,平衡包容谓之道”:《道德经》认为,道就是终极,道就是本体与本质,道就是起源,道就是归宿,道就是概括,道就是智慧,道就是规律。“上善之法,一无一有”谓之道。老子认为道有四大特点:一曰大,它是最大的涵盖了一切的,好事、坏事,好东西、坏东西都在这个“道”之间。二曰逝,它又是不断变化的。三曰远,它是恒远的。四曰反,它又是辩证的,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儒家讲究“忠恕”“中庸”之道,佛家讲究“因果之道”。当代国学大师叶曼说:道,就是饥来吃饭倦来眠,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由于古人认识宇宙的局限,为了凸显“道”的特征,古人用“天道”来体现,认为“天”虽然无言语与人交流,但人们可以从四季的变化、万物自然生长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到自然规律秩序的存在。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天有三光日月星,月有阴晴圆缺,日出东山落西山的规律等等。道家谈“天道,是为了证人道。其理论有两部分构成:一是道论,一是德论,得之“道”者谓之“德”,道之在我就是德,要想得道必须积德。道与德一脉同源互为表里。这也是老子的著作为什么叫《道德经》的原因。如果要对道家伦理精要的准则作一个精要概括的话,那就是:上善之法,无为之道,“慈柔”之德。老子认为人道应该效法“水”之性德,即慈柔、顺势、利物、处下、主静、不争,这是一种“上善”的境界。在世界上尤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没有道家的智慧是成不了大器的,因为“上善之法,慈柔之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人处事智慧是避免人生失败的成功学!从正面说,越是成功者,越是大家,越是位高权重者,就越需要虚怀若谷,谦虚善良,知舍知得。大家知道,传说至圣先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老子给孔子八个字告诫:去掉“骄气、多欲、态色、淫志”。因为在老子看来,这八个字是导致人生失败的东西,绝对无益于人生。为此,孔子对老子佩服的五体投地,说老子是一条巨龙啊!在悟道中,后来形成了孔子被世人接受认可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真言。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孔子的“八字真言”是世界上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点。从小处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适用这个原则:从大处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适用这个原则。他用八个字就把世界所有宗教想要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全说出来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使人宽容、平和、将心比心、善解人意、心地善良、助人为乐、胸怀坦荡、涵养高迈;能做到这八个字,到了共产主义也不过这个水平。

除此之外,古代的圣贤们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总结出一个道理,认为社会要保持和谐的秩序,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套礼法来维持,共同遵守,逐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必须遵守的内容丰富的“人伦大道”,即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大道”的问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起到法和礼的作用和效果,有些东西至今都有教育和指导意义。

道,是天的事情,德,是人的事情。学道、问道、闻道、证道、殉道成为人的最高尚、最高级的追求。然而,道无言也无形无情。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是无限的。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法则。平常心是道,淡定就好。道是人间道,世道有人心,道的地基是常识,是寻常生活里过滤出来的认知和见识,“德源于道,德者所以尊道也”。道,道德学养。刚以养志,柔以处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志向高远,思想与践行融为一体也是道,是今天的道。

二、德之要义

什么是德?得之“道”者谓之德。德源于心,行于行。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德”字由“双人、十四、一心”而组成,即十六人(众人)一心并相互关爱为德。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所以需要互相帮助和扶持。助人者,人助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就是“天堂”的和谐幸福生活,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儒家的伦理精要是“忠恕”之道,“仁爱”之德,道家的伦理精要是“上善之法,无为之道”、“慈柔”之德 ,佛家的伦理精要是“因果之道”、“慈悲”之德。这些伦理精要,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内涵和精髓。道德文化的核心是“仁爱”,道德文化的根本是诚实守信,公道正义。德,道德、品行、操守、道德即道德观。中国的圣贤们总结归纳提炼出很多道德观,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内涵和要求,总的趋势是与时俱进的,日臻理性、向上、完善的。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五常八德”、“四维八德”等。我国是一个重德尚德的国家,养成了干什么都要遵循道德规范,讲究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是“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所谓“厚德载物”,就是说你只有善良厚道,有谦恭慎独的品德,有真才实学,才能承载万物。这个外物就是指你的财富、名声、权势、地位,都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外在显现。反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即使你得到的早晚也要失去。“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无德者无以悟道,难以成器”。所以说,一个人的德行修炼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承载力”,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命运。遵道贵德,名垂青史。

自古以来,有才的人很多,有识的人较少。人贵有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历史是可以说话的,能听历史说话是了不起的;能听懂历史说话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宋朝的范仲淹是一个有德行有智慧的人,他家境贫寒苦学成才,一生勤奋,一生节俭,官至宰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一生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三百多学子念书,到他临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有人说他傻,其实这正是范仲淹的厚德、智慧、境界。他的儿孙们个个都道德崇高,秉承父亲的遗志家风,一生好学勤俭,舍财救济穷人,后来都做了宰相、公卿或侍郎。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范家共出了七十多位部级以上的高官,个个都寿终正寝。不仅于此,范家的后人将高尚的品质一直传承到今天,千年不衰;并且一直保持着祖先兴办义学的好家风。

“千年一完人”的曾国藩,后人公认他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留给后人的十六字家训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建。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联合国破例降半旗致哀。一些国家愤愤不平表示反对,他们的外交官们聚集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广场上示威抗议,质问联合国总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出来站在台阶上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破例下了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的数不胜数,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谁能做到上述两条中的任何一条,在他逝世之日,联合国总部照例为他下半旗。完了。”这位秘书长说完转身就走,广场上的外交官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瓦尔德海姆办事处事有正气、勇气和锐气令人佩服,他用一分钟的时间把周恩来总理伟大光辉的一生做出准确而生动的概括。

商界的李嘉诚、马万祺和已逝的107岁的传媒大亨邵逸夫等精英贤达,出身贫寒,饱经沧桑,勤劳勤俭,创业一生。“创造自我,追求无我,”修德养性,崇德向善。他们济困扶危,捐资办学,回报社会,成为世人尊敬的企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后半生向社会捐资100多亿元港元,6000多座逸夫教学楼遍布中国大地。

他们,大气磅礴,孝行天下。高风大德,有口皆碑。世人楷模,万古流芳。

三、  毁道缺德  遗臭万年

我们再看看清朝大贪官和珅,当政25年,聚敛11亿两白银,外加价值连城的珠宝字画,相当于大清国15年的财政总收入,家财富可敌国,最终落得个满门遭殃的下场。当下的周永康、徐才厚、刘志军、刘铁男、刘汉之流和个别的“共和国长子”们,高官厚禄,脑满肠肥,贪得无厌,利令智昏,祸国殃民,咎由自取的大都“全家覆没”或“整体塌方,”害国害民又害事业,疯狂必死,人财两空,葬送了自己,坑害了家族,伤害了老人和子孙,令人喟然长叹。

四、 “道”与“德”的感悟

康德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使我们越想越感到无限的敬畏,一个是大自然,一个就是心中的道德观。一个国家的强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多、城堡工事多么坚固,公共设施多么华丽,它取决于国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世人公认的以色列犹太人非常优秀出色,他们每人每年要读60本以上的书。文化和知识、诚信和道德力量造成了世界上的科学家、财团、财富大都在他们手里。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富强兴盛之源,道德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道德素质体系有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一种是看不见。看得见的是指社会文明进步,知识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水平效果显著,国泰民安等;看不见的是指价值观、道德观、动机以及人的精神风貌等。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都要靠人的行为来表达。所以,人生在世,为人做事,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让人看出你的素质高不高,你的修养好不好,你的家风有没有,你的德性深不深。现在的社会交往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在这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熟悉地、全面地掌握道德文化的自觉习惯,掌握文明礼貌、礼仪规范与沟通技巧,掌握为人处事的底线、红线、高压线,从而可以庄重高雅地、从容自信地应对各种场合,做好为人处世的道德文章。因为我国是礼仪之邦。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等圣人把为人处世的礼仪已上升到国家管理、政治要求、社会清明的高度。“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的内核是心存敬畏;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当年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着装的“中山装,”喻意不忘过去,面向未来,天下为公;心存敬畏;做人做事时刻不忘“礼、义、廉、耻,”恪守“忠、孝、仁、爱、礼、义、和、平。”毛泽东的“两个务必”争做“五种人,”更是大道至简,通俗易懂,简易便行。当下新时期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新二十四孝、”“新三纲五常”(民为政纲、义为人纲、生为物纲;天人和、族群宁、群己公、人我正、亲友睦。)更强调家国情怀,更强调平等、公共生态和尊重生命的思想。

今天,每个公民尤其是党员干部,明星大腕,都有义务和责任在公共场所各自家族家庭,各自的舞台上表达好自己的公众形象,要向社会提供一个优质的公共产品,把最好的形象展现给大家,千万不要任性、疯狂、作孼、作死!这些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培育和践行。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熟都是从万事中学来的。生命中的每个阶段,我们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有我们所需要认真学习和自悟的东西。聪明人觉得处处皆学问,而愚蠢的人,则认为处处都没有什么好学习的,老是自我感觉良好,老是自以为是。老是“磕三个头放九个屁。”遇到问题先自醒,会反思自省的人怪自己,主动承担责任,不会自省反思的人怪别人,文过饰非,暗贬他人,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君子与小人的明显差别。人生的成功和快乐来自“五人相伴”:有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监督、益友相伴、个人奋斗,缺一不可。关键是你的德性值不值得高人指点、贵人相助,有没有人愿意和你相伴?

唐朝李商隐的《咏史》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说出了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兴衰成败的普遍规律。真是高山仰止,金玉良言。往事越千年,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学小说写的都是人才与鬼才,君子与小人的故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正是这些故事,值得世人借鉴,谁有悟性,谁就安身立命。

抚今追昔,见贤思齐。遵道贵德利人利己;败坏道德害人害己。“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生百味知易行难啊!

人生在世,首要任务就是学会做人,有爱心,多做好事。将心比心,善于换位思考,能多一点为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人生在世,最宝贵的品质是善良、诚实、勤俭和谦虚。善良是人类社会一切美德的基础,善良是人生的第一美德,是终身受益的美德,是人生的“护身符”。善良很简单,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老爱幼,处事厚道,不损人利己,不算计亲友,不做亏心事,做好公家的事,做好家里的事,力所能及的去帮助别人,有时需要的是一句温情的话,一个微笑,一个举手之劳。善良,就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诚信是立命之本、齐家之道,为政之法,经商之魂。

人生在世,要常怀知恩感恩之心,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孝敬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是每个人应具备的美德。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都知道感恩,何况人乎!世上有三件事不能等:孝敬父母,锻炼身体,善行义举、回报社会。

有人生,就有人生的学问。人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有的人一天天长大,有的人一天天变小,有的人钱多了,人傻了,人坏了;物质丰盈精神苍白,是一些当代人的致命伤。

孟子强调:国家贵在养德。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靠两个东西,一要养德,二要养力。养德是培养正义的价值,养力是发展自己的力量。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古人的智慧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中国现实所面临的状况和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个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不辨是非难处事,不知荣辱不成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政贵有恒,国贵有贤,君贵有识,民贵有教,国道在法制,世道在人心,民风在官德,气正在吏治。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道德的生命是没有质量的生命。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线,从来不取决于看客,牢骚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瞩望于那些崇德向善、义举善行、积微成著、从我做起的默默耕耘的行动者。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栽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更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五、 客观公正、看待社会、反腐治吏、道德回归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出现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政治生态、道德生态、自然生态出了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对此,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几年来相继推出重大决策和战略举措,从“八项规定”、“四风整顿”、“老虎苍蝇一起打”、“三严三实”照镜查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战略、“四个全面”的纲举目张、“法德并治”的高超智慧以及“立德树人”“培育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家风家教家规”的倡导、“官场小圈子现象”的批判等等战略战术的布局和思考,可见中央只争朝夕,刻不容缓的责任担当和气魄。很多病症顽疾得到克制克服和医治,大多数中国人已看到中国社会风清气正的希望。对此,国人应该理性、客观、公正、负责任地判断和思考。国家兴亡,人人有责。关键是怎么去看,怎么去解决,每一个人怎么去做。今天的中国,总的评价是,形势大好,问题不少。有的问题是近百年历史遗留的问题,有的问题是发展中前进中的问题,有的问题是少数人个别人的问题,有的是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期的问题,对照理想和国人的期盼,现实的缺憾俯拾皆是,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耐心和时间,需要智慧和时机,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期盼朝夕解决或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高高挂起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情绪偏激“愤青”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话又说回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哪个时代没有问题,哪个国家没有问题,哪个家庭没有问题,那个人没有缺点错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的。社会总有不完美,哲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正常状态就是好事连台,坏事不断;一个人的正常状态就是痛苦并快乐着。一边愁着,一边乐着。人生除了笑,便是叹息。”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阳光里,活的温暖愉悦自在。如果你的心灵被雾霾笼罩着,那么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灰色的。和十三亿人口相比,恶人、坏人还是极少数,不道德不孝老、无爱心、无诚信的人还是少数,贪官孬官也是少数,占点小便宜,工作生活中有时候不检点也许不少,度的把握、分寸的拿捏很重要,礼尚往来不能忘,不能装糊涂。这个判断不能变,也比较理性客观。因为大多数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底线、红线、高压线还是坚守把握的。其实社会上生活中从来不缺乏好人,中华神州大地向来是英雄辈出的的热土、凡人善举的摇篮。你我身边周围有那么多好人好事。多年来我们国家上上下下、年年岁岁评选表彰、宣传树立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他们为社会树立起道德的标杆,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激励引领着全社会尚德尚善,感动影响着更多人的一生。人人都向善,吉祥满乾坤。我们每一个人倒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一个好人?我的亲人亲属朋友是不是好人?你我是否具备了遇到好人的条件?

当然,社会上存在的好多问题都与中国的吏治有关。基层的好多问题都与上层建筑有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四风”问题、“三不严三不实”的问题、贪腐问题、跑官要官的问题、官场“小圈子”的问题等,严重地败坏了执政党的权威形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包括党员干部也不想工作生活在一个混沌浊气的政治环境中,他们对良好政治生态的期望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上梁不正下梁歪,政风不清,民气不正。“关键少数人”的德性品行具有“传递效应”,孔子有“德风”与“德草”的比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响亮发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带头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才能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起到上行下效的正向带动效应。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社会名流”应以忠诚的信仰激励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廉洁的形象信服人,以真才实学的本事带动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把立德作为立身之本,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匡正社会风气,必须先修官德。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的其所。吏政之风、端正官德不仅是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更是党风、政风民风和社会道德风尚的风向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首要任务是崇德修身,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心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勤俭之心、诚实之心、吃苦耐劳之心,德才兼备,又红又专,中国才有希望,人民才拥护你、佩服你、支持你、跟着你,只有这样,实现中国梦才有希望。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切中时弊,把脉准确。十八大以来,中央战略思维积极主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以 “八项规定”为起始,以“四风”整顿为突破口,以反腐倡廉为震慑,以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为“压舱石”,“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文韬武略,法德并治,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多措并举,纲举目张,打出一整套刷新吏治的“组合拳”,不断发力,环环紧扣,展示了抓铁留痕,踏石有印,有胆有识,有板有眼,有声有色的治国理政才干方略和智慧,形成了从严治吏的新格局,谱写了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从严治国的新篇章,让世人看到了吏治清明的希望。

德源于心在于行。践行修德,从小做起,做事先做人。细节决定成败,人品决定一切,无才难进取,无德难守成。“勤勉修功德,何愁无福报”;忠厚传家久,积善有余庆。“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道德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慈、俭、和、静”为“致寿之道”,也是修身养德之道。宋代的欧阳修把修身之道概括为八个字:“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培养品德、弘扬美德、首先要培养孝德,弘扬孝道。为人处世善良,幸福相伴一生。孝为德之本啊,百善孝为先。一个道理传古今啊,你我要做孝德人。


             (王志祥)二0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于康颐孝德园


友情链接

宿城孝文化官网(Official Website): sqscxwh.91city.com sqscxwh.c.91city.com 282509575.c.91city.com
©2017 宿迁市宿城区孝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17404号